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学家说心理︱张厚粲教授带你“走进心理学”(一)

新曲线心理 新曲线心理 2019-06-30
 
  


 

张厚粲,1927年生于北京,河北省南皮县人。1948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心理系并留校任教。2005年被台湾辅仁大学授予荣誉理科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科联中国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委员会教育心理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考试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测验委员会(mC)理事和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IUPsyS)副主席等多种重要职务。


教学与研究领域为实验心理学、人类认知以及心理和教育测量。1982年首次将认知心理学引入中国,在“汉字识别”、“认知方式”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与国际学术界广泛联系,积极促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成绩卓著,是我国心理学界公认的带头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实验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大学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10余部及学术论文150余篇。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0547vwejms  

走进心理学



近些年,心理学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学的发展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现在大家如果有心理问题会不自觉地想到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对心理学不太了解。

 

我今天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第二个是科学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第三个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第四个是心理学在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01

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现在心理学界常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心理学有长久的过去,但仅有一个短期的历史”。实际上有人类开始,就有心理学。人们常常会想到一些问题,如人为什么有生老病死,为什么睡觉的时候会做梦,等等。中国古代只是产生了心理学思想,而不能叫作心理学。

 

我国古代很多大思想家对心理学问题都进行了思考,与心理学关系较大的主要在于对人性的思考。这种追溯如同西方人讲心理学史总是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起一样。中国的孔子、老子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的先哲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几乎同处于东西方文化高度发展但独立繁荣的时代。

 

孔子主要探讨的是人性的本质及其发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相信人各不同,提倡因材施教。孔子门下有三千学生,七十二贤人,但是他针对每个人的教育方法各不相同。现在因材施教也是心理学服务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心理学即使在被打倒时也仍然在教育领域有所保留。作为教师,他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好。

 


孟子继承并细化了孔子的观点。孟子主张,心是身体的产物,性本善,在外界影响下可变。他提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一个人如果发展顺利,就会习得仁爱、正义、礼仪和智慧,成为好人;反之学习模仿不良榜样,就会成为坏人。他认为心是身体的产物,人是性善的,但是人性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所以人如果处在好的环境之中就可以发展顺利,处在不好的环境之中就可能学坏。孟母三迁就体现了环境的重要性。

 

中国心理学在测量方面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孟子。他还主张心理测量,他的名言是“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对物体可以量长短轻重,对心理同样可以进行测量、了解。在国外很多的心理学书上,翻开第一页总是写着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教育测量学家麦柯尔在20世纪初曾先后提出的两句话:“凡物之存在必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这与孟子于公元前300多年的理论十分相似。

 

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谋求财富和满足感官享受。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服从社会法规,社会才能和平有序,否则任人性自由发展,将导致斗争与暴力。他认为感觉知觉是能够认识外界的。人作为高级动物还能思考,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机能。

 

告子,是孟子的学生。他把人性看得更透彻一点。他认为人性善、性恶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其在社会生活中所选择的道路,人性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总之,先哲们关于人性的主张各有不同,但都非常强调道德的可陶冶性。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心理学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教育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服务领域。


0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任何科学的产生都有一个社会的背景。在18世纪末期,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兴起,实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有些心理学家开始探讨,心理学是否也可以在实验室里做实验。1879年,冯特(W. Wundt)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一些出国留学的学者引进了心理学,开始建立中国的心理学,中国心理学有了良好的开端。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后,他收了两个亚洲学生,一个是中国的蔡元培,还有一个是日本人。蔡元培先生做了北大校长后,他虽然没有再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但他实际上是第一个把心理学带回中国的人。1917年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支持陈大齐先生在北大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921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1922年中国第一份心理学期刊出版。心理学陆续开始进入大学课堂。抗日战争伊始,中国心理学界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这是中国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繁荣时期。

 

那么,是否可以说心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呢?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心理学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可以运用实验、统计数据来研究证明。但是也有社会科学的一面。每个个体都与社会须臾不可分离,心理学还要研究人在社会交往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心理学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有社会科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既年轻又复杂的学科,心理学还在探索中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心理学发展道路坎坷。心理学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在学术和政治没有搞得很清楚的时期,心理学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产物。“文革”期间,心理学甚至被打成伪科学。心理学界不仅研究人员分散,科学地位也被取消了。

 

1977年“文革”结束后,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得以恢复。1978年心理学开始招生,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系。近些年来,各个院校都开设心理学系。根据最近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心理学系大概有200多个,不过这似乎也太多了一些。但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心理学得到了大众,特别是青年的广泛认可。正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学者和大众的共同努力下,心理学研究3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科学院最近把心理学列为重点发展学科之一。中国心理学的国际地位也提高得很快。虽然心理学在中国目前还是个小学科,但中国心理学界在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上已经有三任副主席,地位非常高。

 


 

鸣谢: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摘自《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9)》,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未完待续,详见下期……





*** END ***



   

• 图文编辑 | 文 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